健康資訊
淺談「自殺」
淺談「自殺」-青少年的第三號殺手
劉俠「生之歌」曾寫道:「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,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。一條醜陋的毛蟲,可能蛻變為一隻五色斑斕的彩蝶。因為,生命本身就是一椿奇蹟。」
劉俠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,從小就飽受病痛的折磨。然而她勇於接受困境的挑戰,不但用寫作激勵了無數的人心,更起而行創立了伊甸基金會,幫助許多身心障礙者。雖然她不幸被精神異常的女傭傷害,不久即離開人世,但她的大愛所綻放之生命光輝,卻將永存人們的心中。
反觀現在社會上的年輕人,只知道滿足個人的私慾,理直氣壯的高喊「只要我喜歡,有甚麼不可以」。殊不知,這樣膚淺的生活態度,一味追求物質層面的享受而忽略了心靈的充實,到頭來受到最大虧損的,還是自己而已。常聽人家說:「現在的年輕人就像溫室的花朵,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淋;又像是玻璃娃娃,輕輕一碰就碎了。」許多人在面臨困境的時候,選擇了永遠的逃避-死亡。社會新聞中,自殺的報導時有所聞。在台灣地區,自殺約佔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二,自民國八十六年起,自殺已名列十大死亡原因之中。尤其在青少年(十五至二十四歲)的死亡原因中,高居第三名,更是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切。以下就個人、家庭與社會等三個層面,來探討青少年自殺的原因:
夜夜好眠
楊尚儒
「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」,願您夜夜好眠!
王同學今年大學一年級,白天常覺得精神不濟,昏昏沉沉的,可是越到晚上精神越好。他從高三開始,喜歡在晚上K書,覺得比較安靜且有效率,早上去學校再打瞌睡就好了。而上了大學之後,因為白天常可以躲在宿舍裡睡覺,夜晚更是他活躍在電腦網路世界的最佳時刻。久而久之,他發現自己變成了「夜貓族」,本來凌晨一、兩點左右可以睡著,慢慢卻變成三點、四點才能睡,現在他已經嚴重到整晚都睡不著有一個多月了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TO)針對兩萬名在基層醫療診所的病人所做的調查統計發現有27%的人有睡眠問題。而季節變換的週期性,睡眠晝夜交替的規律性都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所以國際精神衛生與神經科學基金會將每年3月21日定為「世界睡眠日」,以喚起大家對「睡眠」重要性與關注。
睡眠對人的功用是不容忽視,藉著睡眠,可以讓我們的身體休息,調節生理節律,大腦的修補與復原。所以當一個人失眠時,他就有可能會感到疲勞倦怠、容易發脾氣或情緒低落、注意力與記憶力減退、學業或工作表現變差、出現安全問題或心臟血管疾病。每個人也會因年齡、性別、環境、或活動量大小之差別,而有不同的睡眠需求。一般而言,每天五到九小時的睡眠就足夠了。
但怎樣才叫做失眠呢?
想睡卻睡不著、睡著了卻常醒過來或起床後仍感覺沒睡飽,沒休息到,這些都算是失眠。
我的危險情人
楊尚儒
又是一齣悲劇: 某年輕男子不滿女友要求分手,夥同友人當街刺殺女友五十幾刀。另一則新聞報導: 某碩士長期追求學姊未果,拿實驗室的強酸潑向他愛慕已久的學姊,造成被害人面部及身體皮膚嚴重受創。看到這許多「變了調的愛」,我們不禁要問: 「我們的兩性關係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」
「得不到你,我就毀了你」常是這類危險情人的偏激想法。他決定要動手的時候,還會先合理化自己的行為---「是你先對不起我的」,或是「因為我太愛妳,決不能失去你」。然而,實際上他愛的是自己。他不能接受自己是不被愛的殘酷事實,這會讓他感到自己是不好的;但因為他堅信自己是好的,那麼錯的就一定是那個不愛他的人,錯的人就應該要得到懲罰,所以他不論用何種方式來教訓對方,都是正當的。這樣的思考模式,雖然與個人的心理狀態及人格特質有關,但更重要的是從小的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長期的影響。
- 閱讀更多關於我的危險情人
- 發表回應前,請先登入